动物园(zoological garden)是搜集饲养各种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和迁地保护,供公众观赏并进行科学普及和宣传保护教育的场所。动物园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饲养管理着野生动物(非家禽、家畜、宠物等家养动物),二是向公众开放。符合这两个基本特点的场所即是广义上的动物园,包括水族馆、专类动物园等类型;狭义上的动物园指城市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动物园的基本功能是对野生动物的综合保护和对公众的保护教育。
在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制定的《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保护策略(2005)》中,将现代动物园的功能归纳为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
保护教育是动物园的首要职能,“服务于公众、发挥动物园的社会公益事业应有的作用”是每一个动物园的生存之本,而服务于公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动物园进行的或者由动物园领导或参与的公众保护教育。通过面向公众的保护教育,使动物园逐渐建设成为联系城市公众与野外自然栖息地保护的纽带,扩大保护的内涵,将以往片面的动物保护发展成为对整个自然生态的保护,并在这个领域中增加公众的参与机会,把动物园事业和公众紧密地结合。
动物园保护教育工作是现代社会教育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它的目的是用环境保护的思想和观念教育、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建立起符合环境保护理念的、和谐的、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动物园已经成为全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活动中心,动物保护教育工作将成为动物园的中心工作之一。因此动物园的工作者一定要树立起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改变人类思想观念、改变人们行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从而创造历史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每个动物园都应制定本园的教育计划,决定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由于养好野生动物,特别是养好引进的外来种和珍稀、濒危动物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进行有关动物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和繁殖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动物园的重要任务。突破原有饲养纪录的有树袋熊、鸭嘴兽、穿山甲、长鼻猴、叉角羚、蜂鸟、棱皮龟和鲨鱼等,突破繁殖纪录的有猎豹、大猩猩、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亚洲象、扬子鳄、丹顶鹤、黑颈鹤、眼镜王蛇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动物园在宣传和保护濒危动物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很多动物园不但千方百计地使难养的动物健康成长,还利用当地自然条件辟建大型天然动物繁殖基地,并常将濒危动物繁殖的后代放回原产地的自然环境,以部分挽回被破坏的生态平衡。此外,动物园也进行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冷冻生物学工程方面的试验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如中国于1978年首次成功地进行大熊猫人工授精;大猩猩、猩猩、美洲狮的人工繁殖也都已成功。纽约动物园和辛辛那提动物园还分别把白肢野牛及非洲大羚羊的胚胎移植到荷兰种奶牛的子宫里并使之孕育成功。